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

当暑期旅行沦为社交货币,83%的孩子最珍视的却是和父母抓螃蟹的简单快乐。从冰岛极光到社区探巷,一场超越物质的教育革命正在发生——真正的好旅行不在护照印章里,而在爸爸背你爬长城时汗湿的后背。

近年来,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消费观念的变迁,中产家庭暑期带娃旅行逐渐形成了一条隐形的“鄙视链”。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1)

这条链条从国外游、国内高端游到周边短途游,层级分明,成为家长社交圈中难以回避的谈资。然而,在收入下滑、教育内卷加剧的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陷入焦虑与反思:究竟怎样的暑假才算“够格”?育儿消费主义的狂欢是否真的必要?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2)

某一线城市家长群曾流传一份暑期旅行“段位表”:欧美名校研学游稳居金字塔顶端,人均花费5万以上;日韩、东南亚亲子游次之,预算2-3万;国内三亚、云南等高端度假位列第三梯队;而城市周边露营或郊区农家乐则被戏称为“青铜选择”。这种分层不仅体现在目的地选择上,更渗透到行程设计的“含金量”——是否包含国际夏令营、私教潜水课、NASA太空体验等“增值项目”成为区分家庭实力的关键标签。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3)

一位上海妈妈因预算有限选择千岛湖自驾游,却在朋友圈看到同事晒出冰岛极光研学照片后,连夜修改行程增加“天文观测”项目,并配文“带孩子触摸宇宙”。这种跟风行为背后,是家长对“阶层滑落”的恐惧。搜狐财经调查显示,2024年暑期国内研学团报名量同比增长40%,但同期中产家庭可支配收入平均下降12%,超六成家长承认“存在透支消费”。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4)

这种旅行内卷的本质是“补偿心理”作祟。当职场父母因996工作制缺席日常陪伴,当“高质量陪伴”成为社交平台高频词,暑期旅行便被异化为“愧疚感的赎罪券”。一位北京父亲在采访中坦言:“去年项目裁员后收入减半,但还是刷信用卡让孩子参加了瑞士夏令营,就怕他开学后聊天插不上话。”这种心态催生了畸形现象:有家长在马尔代夫酒店加班处理邮件,孩子交给地陪“打卡式旅行”;也有家庭为凑齐北欧三国游,连续三个月缩减日常饮食开支。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5)

72%的家长认为“别人家的旅行标准”影响了自身决策,而孩子实际对旅行的核心需求调查中,“和父母一起抓螃蟹”(83%)的满意度远超“参观大英博物馆”(51%)。心理学专家李敏在报告中强调:“当旅行变成社交货币而非情感联结工具,家庭反而会陷入‘高投入低获得感’的怪圈。”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6)

部分家长开始尝试“反套路”度假:杭州IT工程师王磊一家用3000元预算完成“城市探索计划”,带孩子绘制社区老巷子地图、采访菜场摊主;广州教师林雯放弃三亚Clubmed,组织孩子与同学家庭互换住所体验“交换生活”。这些实践被学者称为“育儿去消费主义”的萌芽——将旅行重心从“去哪里”转向“怎么过”。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7)

消费市场也出现新动向。某OTA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暑期“打工换宿”“义工旅行”等产品搜索量暴涨200%,低价但强调深度体验的“小团研学”逐渐取代豪华游轮。更多家长在社交媒体分享“降级不降质”的心得:用本地博物馆免费讲座替代海外游学,以家庭读书会模拟环球文化之旅。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:“真正会被孩子记住的,从来不是护照上的印章,而是爸爸背着他爬长城时汗湿的后背。”

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(图8)

这场关于旅行方式的争论,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追问。教育学者黄岩指出,暑期教育的核心目标应是“恢复孩子的感知力”,而非积累谈资。芬兰教育部门早前提出的“暑假必做三件事”——发呆、犯困、做无用之事,或许能给焦虑中的中国家长以启示。当部分家庭开始把“是否开心”作为衡量暑假的唯一标准时,一条超越物质层面的新评价体系正在形成。

未来,随着Z世代父母成为育儿主力,他们的消费理性与价值多元或将进一步瓦解传统鄙视链。毕竟,教育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“花了多少钱”,而是“唤醒了多少可能性”。正如某育儿博主所言:“如果一场旅行结束后,孩子记得最清楚的是发朋友圈的点赞数,那还不如在家门口的小溪里一起打水漂。”

#中产家长卷不动暑期旅游了#

本文来自于百家号作者:葫芦娱乐工作室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