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病毒抬头?钟南山发声:预计6月底结束流行

5月19日,钟南山院士表示,本轮新冠感染整体可防可控,预计6月底前结束,65岁以上有基础病老人是高危人群。

[标签:标题]


近期,全球多地报告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病例增加,国内零星散发疫情也引发公众担忧。面对“病毒是否会长期存在”“防控措施如何调整”等核心问题,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再次发声,为公众解读疫情趋势与应对策略。

钟南山指出,新冠病毒的“非常规”病例,如咽拭子阴性但粪便检测阳性、康复者复阳等现象,需科学看待:“这些患者检测到的多为核酸片段,而非活病毒,需继续观察隔离,但不必过度恐慌”136。他强调,若因追求肛拭子完全阴性而延迟患者出院,将导致医疗资源挤兑,因此分级管理、动态监测是关键14。

对于病毒长期存在的可能性,钟南山认为,参考SARS病毒零星出现但未大规模暴发的规律,新冠病毒更可能以“低水平传播”存在,而非像流感般季节性高发,“防控的关键在于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”168。


  1. 分级响应,精准施策
    针对多地下调应急响应级别,钟南山表示支持:“广东新发病例显著减少,防控意识提升,适时调整为二级响应,实施分类、分区管理,是平衡防疫与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”36。他提出“该紧则紧,该松则松”,例如复工后需加强检测、分批办公、保障下水道通畅等具体措施46。

  2. 长期防控意识不可松懈
    尽管防控级别可调整,钟南山多次呼吁公众保持警惕:“冠状病毒人传人的特性未变,需长期警惕其传染性,但无需维持最高级别管控”36。他特别强调,医疗机构和科研团队应持续投入病毒研究,避免重蹈非典后“研究中断”的覆辙12。

  3. 全球协作的抗疫观
    “传染病无国界,任何国家防控不力都将影响全球。”钟南山始终倡导国际合作,疫情期间与13国专家开展30余场远程会诊,分享中国方案26。他提出,未来应建立全球性公共卫生协作机制,以科技为武器应对病毒变异挑战210。


钟南山的抗疫智慧,源于两次逆行战“疫”的淬炼:

  • 2003年非典:他顶住压力,推翻“衣原体病因论”,率先证实病原为新型冠状病毒,并制定“三早三合理”(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,合理使用激素、合理呼吸支持、合理防治并发症)救治方案,将广东非典死亡率降至3.8%,远低于全球11%的平均水平5910。

  • 2020年新冠:84岁的他连夜奔赴武汉,通过72小时调研明确“人传人”风险,推动封城决策,并牵头制定诊疗方案,实现全球最高救治成功率29。

两次疫情中,他坚持“科学只能实事求是,不能明哲保身”的信条。非典期间,他累倒隔离输液,门框上的输液钉至今留存;新冠初期,他在发布会上因过度劳累忘词,却以“人传人”四字扭转防控局势59。


钟南山团队近年聚焦两大方向:

  1. 临床与科研融合:建立全球首个非转基因新冠小鼠模型,研发快速检测技术,推动抗体药物和疫苗研发26。

  2. 公共卫生体系升级:倡导“平战结合”的应急机制,加强基层医疗侦察能力,实现从“治病为中心”向“健康为中心”的转型25。

对公众而言,他提出三点建议:

  • 理性看待零星病例,避免恐慌性囤货或聚集;

  • 坚持戴口罩、勤洗手等基础防护,尤其注重下水道等环境管理4;

  • 积极配合疫苗接种与核酸检测,筑牢群体免疫屏障。


从“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”到“肯定存在人传人”,钟南山用一生践行“敢医敢言”的担当。他的最新研判,既为当前防控注入信心,也为未来指明方向——病毒或许难绝,但以科学为盾、以协作为矛,人类终将在与病毒的博弈中占据主动。

正如他获颁“共和国勋章”时的誓言:“继续为祖国公共卫生事业贡献力量。”这位85岁的战士,仍在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着生命的防线。

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优质内容,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:长安八号,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。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,无商业用途。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

推荐阅读